error code: 524
「太陽能投資平台」為投資人和電力公司中間的媒介,負責太陽能電廠的建設、管理專案,開放民眾以「投資、認購」的方式進行投資。太陽能投資平台會和電力公司簽約,於接下來的20年內,將電廠的售電收入分給投資者。
隨著太陽能投資的需求上升,投資平台也越來越多,其提供的服務大致有以下幾項:
由平台商或合作的建設公司負責電廠事前的選址、電廠建置。
每一個太陽能電力系統的建置,平台商都會和電力公司簽躉購契約,並持續受電給電力公司。
依據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,太陽能電力系統於建置後,與其簽約之電力公司需連續收購20年,平台商和電力公司簽約後,保證收購20年。
透過太陽能監控系統,紀錄追蹤太陽能板發電量的資訊,並進行維護與管理。
※每一間平台的合作廠商、品質、服務完整度都不同,若對於細項不清楚,建議先和平台商詢問。
太陽能投資其實和股票、基金投資很像,民眾有意願投資,但是建設、管理太陽能廠的專業不是人人都有,因此太陽能投資平台便集結了有專業背景的人負責執行,並固定將收益發給投資人。
太陽能電廠的年投資報酬率約為4%~6%不等,若想要回收本金,約需要10年左右。然而其收益也相對的穩定,不會有太大的起伏變化,且收益保障長達20年,收益比起定存儲蓄高得多。
太陽能投資並非認購完太陽能板後,就能一元不差收到「售電收益」喔!
在太陽能板產電的同時,平台商仍然要進行維護、管理,加上建設太陽能板的屋頂通常是租的,因此每2個月收到的「售電收益」,會扣除掉「維修成本、屋頂租金、保險費」等等必要的維修成本。
太陽能板用久了,還是會有產電效率下降的問題,因此到20年投資合約的末期,收益可能會有些微下降的趨勢。
若你已經有逛過不同的太陽能投資平台,會發現大多專案會公佈「投資報酬率」,究竟這個數字是如何計算的呢?讓我們一起來揭曉。
目前普遍以「內部投資報酬率(Internal Rate of Return,縮寫:IRR)」來計算投資總報酬,其考慮到接下來20年的現金流量,折現成現值並加總。
在計算投資收益時,需要考慮到以下因素:
太陽能系統的功率單位,瓩數越大,能吸收的太陽能能量就約大,通常每1kW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需要有3坪大小,若想要在自己屋頂投資太陽能系統的話,記得計算符合條件的坪數喔!
太陽能系統發電量依據地區、時期的日照條件而不同,一般來說,每瓩太陽能光電系統「年平均發電量」約為介於900~1,200之間。
政府每年會調整再生能源的躉購費率,依據建設類型(屋頂、地面、水面)及裝置容量(kW),費率也會不同,以2020年的費率為例,依據經部能源局,屋頂型、容量20kW以上未達100瓩,費率介於4.3~4.5之間。
如前所提的維修成本、屋頂租金、保險費等等費用,其中屋頂租金通常以當期售電收益來計算;保險費則通常以認購時太陽能板的價格來計算。
依據以上項目,每期的售電收益計算如下:
設以15萬認購3kW的太陽能板,若該地區每kW的年平均發電量為1,100,依照今年的躉購費率,當期售電收益為$14,193元;設屋頂租金為收益的5%、保險費為認購費的0.5%,則當期售電利潤為$12,583元。依據上述數據,內部報酬率(IRR)為5.8%
綜合以上所述,我們以太陽能平台的角度,總結了3大太陽能投資挑選標準,若你還不知道該怎麼選,歡迎參考以下項目:
我們在前面「投資太陽能風險」的段落有提到,太陽能板的功率是會隨著時間而有降低的情形,會影響到發電量以及維護成本。
和平台商談的時候,不妨詢問認購的太陽能板轉換率、功率,這些是影響太陽能板實際功效的重要指標。
一般投資太陽能板時,維護及管理的成本不高,然而,一但有較強大的颱風來襲,造成太陽能板的損壞,損失金額便有可能飆高,因此「保險」是一般太陽能投資平台會先做好的,但仍需要注意保險保障範圍及額度。
太陽能投資一簽約就是20年,期間的收益、太陽能維護/管理、意外發生之處理都是由平台商這邊負責,一但簽下去,後續所有事項都會遵循合約執行。
在投資前,請務必審慎考慮好,平台商對意外、衍伸費用的處理是否有保障。
台灣太陽能的技術發展越來越好,過去備受爭議的電池汙染、日照不足的問題已逐漸解決,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,有固定、持續收益的保障,很適合穩健型投資人。加上
明年「用電大戶條款」上路,太陽能電的需求再次上升,是個適合擴大投資的時機。
要達到「2025年,綠能發電佔總發電量20%」的目標,需要全民一同響應。
然而,龐大的電廠設置費用,並非一般民眾所能負擔的;自行裝設太陽能屋頂,也容易發生維護不易的問題。
因此,綠電家集結了能源專業人士,負責太陽能廠的選址、建設及管理,以「募資」的形式開放一般民眾認購太陽能片,降低太陽能的投資門檻。
對「太陽能投資」還是霧煞煞嗎?點擊「售電收益」看看其他人的常見問題!